

周恩来总理曾把机关工作归纳为“办文办会办事。与办会办事相比,办文看起来简单,但很多时候却是令人头疼的差事,最无奈的是,呈送文件,领导不在;最尴尬的是,领导批示,相互打架;最郁闷的是,口头有指示,领导不认账,等等。
说到办文那就离不开材料,要说写材料那真是不说还罢了,说多了都是泪。对写材料这个不怎么受人待见的活儿,新进机关的年轻人大都避之如瘟疫,唯恐一沾上手就甩不掉。而要说写材料第一大难,就是给领导写讲话稿,经常是“一稿二稿感觉挺好、三稿四稿推倒重搞、五稿六稿接着再搞、七稿八稿如何是好、九稿十稿不要拉倒”。
作为一个“材料虐我千百遍,我待材料如初恋”的资深码字员,今天跟大家分享分享自己的一点心得和体会。借用宋丹丹小品中的一句话:“要把大象装冰箱,拢共分三步。”
01
学会“找”
大凡材料新手都有一个通病,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,一上来就写,脚踩西瓜皮,滑到哪里算哪里。行话说的好:要想写明白,首先得想明白。遇到一个材料写作任务,最忌讳“方向不明干劲大、心中无数点子多”,首先要把思路理清楚,有人也叫搭架子、拉提纲等等。那么,怎样才能理清思路,我觉得要把握三点:
第一,找“上级”。这里的上级,不是指上级机关,而是上级的要求。比如,给上级某个领导写汇报,那你必须清楚这位领导近期讲了什么、关注什么;再比如,一些研讨式的材料,要与最新政策挂起钩来。通过对照上级的相关要求,先描一个大框架。
第二,找“资料”。每个部门都有专业方面的刊物,可以对照这些书本的目录,找一些相关的资料,学习借鉴一些提纲。另外,还要学会运用网络资源,输入关键字,搜索引擎就给你带来惊喜。
第三,找“领导”。既然是领导交代的材料,大多时候领导肯定有自己的想法,因此,要尽可能地与领导沟通,听听领导的想法和意见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面见领导不能空着手去,不一定要成文,但自己的头脑里要有个大概的思路,通过沟通交流,搞清楚领导具体要讲什么,这个过程要不厌其烦,领导不把思路和框架定下来,就不要轻易动笔。同时还要注意把领导日常讲话中的闪光点及时记下来,这样就能搞清楚近期领导的关注点在哪里,写起来才能有的放矢,对症下药,更容易赢得领导的认可。
02
善于“抄”
俗话讲,天下文章一大抄,看你会抄不会抄。材料的提纲定下来后,我们就要大胆地“抄”,但“抄”也是一个技术活,不能囫囵吞枣、照单全收。这方面有三个小窍门:
一是抄多不抄少。有人讲过,小抄抄于雷同、中抄抄于神似、大抄抄于无形,其中关键就在于抄袭或借鉴的篇目数量不同,逮着一个好材料,一字不漏地抄下来,那就是赤裸裸地剽窃,但如果是十篇以上呢?效果就完全不一样。有一次组织编书,上级就要求每一个人看过的相关材料在一百篇以上。我们给领导写材料,也要保证看过5篇以上的类似材料。
二是抄新不抄旧。很多工作的重复性很强,一些同志喜欢把往年的材料翻出来,改一下日期就草草了事。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。我们常说“年年岁岁花相似、岁岁年年人不同”,每年的工作都有新的内容和特点。所以,在“抄”的过程中,可以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,以激活思路、博采众长。另外,同样是材料,一定要多借鉴最新的,最好不要抄袭太老的。
三是抄近不抄远。在借鉴过程中,要找到特点和自己单位大概差不多的,不要看别人的材料写的好,就拿来主义。首先要思考,别的单位一些好的做法,拿到自己的单位管不管用、实不实用、能不能用。这里,有一个误区大家要注意,很多机关干部喜欢收集资料,各类材料动辄几个G,一搞材料就直接搜索,有类似的就简单地复制粘贴。在我看来,收集资料首先要知道这些资料到底有什么,没有对资料细心阅读和琢磨,掌握的多不一定是好事。所以建议大家抽空把收集的这些材料都好好地看一看,把真正有用的归归类,还可以把一些好观点、摘抄下来,这样用的时候就能信手拈来。
03
要会“靠”
写时走没走心,内容能不能引起共鸣,是评判这个材料好不好的标准。怎么能让材料耳目一新,给读者留下烙印呢?我觉得关键在于要会“靠”:
一个是往上面“靠”。现在,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很接地气,通俗易懂、寓意深刻,多用绝对没错。比如,要写抓基层,首先把习近平同志关于抓基层的重要论述找出来,把与自己结合最紧的精选出来,像“四个扭住”“四个坚持”等等。
二个是往特点上“靠”。每个阶段的工作都有它的特点,抓住这些特点,就抓住了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领导讲话喜欢分析形势、讲清特点。这些特点很多时候不需要我们去刻意地去总结,上级的要求、别人的经验都会提到这些,关键在于把它们重新组合,揉碎了变成自己的。
三个是往问题上“靠”。有句话叫篇幅不够问题凑,现在常讲问题是时代的声音。作为分管一方的机关部门,对本业务线的问题是比较清楚的,适当地把当前一些问题归纳总结一下,特别是把一些浅表问题下的深层次原因挖出来,因为透过现象看本质更能引人深思、发人深省。
四个是往数字上“靠”。这里的数字有两层意思,一是数量,二是时间。比如在安全管理上,就可以讲,我们有多少个点位,在外有多少人员,这样给大家的印象就是这个领导对工作掌握的非常细致。再比如,明确某项工作要在某个时间完成,这样目标就很清晰,大家就能更好地落实。
老话说,文无第一,武无第二。谁也不敢说自己的材料写的有多好,最多是自己的材料比较对某个领导的胃口而已。其实,要想写好材料,还要经历两个过程,一个是凝神,写材料的过程是个比较痛苦的过程,没有量的积累很难达到质的飞跃,相逢尽道学习好,灯下可曾见几人。二个是静思,就是要多思考、勤思考,把上面的东西、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。应该讲,凝神是基础,静思是飞跃,只要镐头挥的好,不怕墙角挖不到。把决心下定了,把功夫下到了,就一定能把材料写得好。